大雁塔曾位于唐長安市,現位于西安市南慈恩寺大廳北側。與小雁塔一起,它也是中國盛唐時期的佛教勝地,成為西安古城的顯著象征。1961年,16座古塔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大雁塔就是它。
慈恩寺原本是隋朝創立的無漏寺,唐貞觀十二年(公元648年)王子李治為了報答母親文德皇后的養育之恩,將其擴建為大慈恩寺。從此,從印度取經的玄奘從弘福寺搬到慈恩寺,主持譯經事務,建立了法相宗,并提出修建大雁塔。該塔建于永徽三年(公元652年),用于儲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梵文佛經,并將唐太宗和高宗親自撰寫的圣教序和圣教序。一開始是一座高60米的五層土心磚塔。
由于土心塔不牢固,施工不良,很快就倒塌了。長安元年(公元701年),武則天下圣旨被拆除和改造,塔體增加到10層。后來,由于風雨侵襲和戰爭破壞,這座塔只剩下7層了。五代后,唐長興(公元930-933年)再次修復了這座塔,這是現有的大雁塔。
這座塔原本是慈恩寺塔,為什么叫大雁塔?有幾種不同的說法:一是說西域建塔,下層為雁形,故稱雁塔,唐沿用。第二,建塔時,有大雁過此,墜落埋在塔中。第三,佛釋迦牟尼化身為大雁,舍身救窮人。人們知道這只大雁是佛陀的化身,沒有人愿意吃,所以他們把它埋在地下,建造了一座塔來紀念它。唐代,人們非常崇尚大雁,所以他們稱玄奘建造的這座塔是為了儲存佛教經典。后來和小雁塔不一樣,所以叫大雁塔。
現存大雁塔是典型的樓閣式方形錐形磚塔,其外表磚為明代加筑包砌。塔分7層,高64米。平面為方形,底座每側長45米,高4米。塔體為矩形角錐體,底層每側長25米,全部用青磚砌成,磨磚對縫,結構堅固。塔身仿木結構樓閣式,各層壁畫用磚砌成扁柱和欄目。以下1、2層為9間,中間3、4層為7間,上部5、6、7層為5間。
每層四壁均有券門。層與層之間有梯,可以直接到達塔頂。每一層的拱門也可以靠欄俯瞰。塔底的門楣和門框上有唐代精美的刻線畫,堪稱難得的藝術品。其中,西門楣的《阿彌陀佛說法圖》最為生動,據說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寫的。塔南門兩側有兩塊石碑,一塊是貞觀22年(公元648年)唐太宗李世民寫的《唐三藏圣教序》,另一塊是唐高宗李治寫的《唐三藏圣教序記》。
幾千年來,有多少文人學士登上大雁塔,為之吟詩作賦,留下了千古絕唱。如唐天寶十一年(公元752年)詩人杜甫、岑參加高適同登大雁塔,每人都寫一首詩來寫景抒情。岑參寫道:塔勢如涌出,孤高聳天宮。登道盤虛空登出世界。突兀突兀,像鬼工一樣不平凡。白天四角阻礙,七層摩天。下窺高鳥,俯聽驚風。連山若波濤,奔向東方。青槐夾馳道,宮館何玲瓏。
秋天從西來,蒼然滿關。五陵北原,萬古青蒙蒙。凈理可悟,勝因夙宗。誓將掛冠,覺得道資無窮。這首詩對大雁塔的雄偉壯麗,可以說是描繪得淋漓盡致,無法復加。杜甫的《登慈恩寺塔》不僅描述了這座塔高標準跨天,還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和對唐玄宗君臣的失望。其中所說的君看隨陽雁,各為稻糧謀,不僅無情鞭撻了李林甫、楊國忠等趨炎附勢的惡棍,也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句。
大雁塔自唐代以來,已成為新科進士金榜的題名。考中進士的人先在曲江參加宴會,名為曲江宴。然后集中在慈恩寺,推薦擅長書法的人把考生的名字刻在磚上。白居易27歲中進士,同時考試I七人中,他年齡最小,所以他自豪地寫道:慈恩塔下的題名處,十七人中最少年。因此,后代文人把雁塔題名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,而雁塔題名則成為中科舉的同義詞。
如今,亞洲最大的矩陣噴泉廣場已經建在大雁塔北側,近2萬平方米的噴泉水面已經創造了世界上最多的。廣場噴泉每天表演四場。太陽下山后,觀眾絡繹不絕。晚風習習,夏日涼盛夏大雁塔,夜音樂噴泉更加絢麗動感。洶涌的水柱像一個纖細的女孩,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舞。伴隨著如此氣魄的音樂噴泉表演,仰望大雁塔,仿佛回到了唐朝的盛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