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反唇相稽是什么意思?
反唇:回嘴,頂嘴。稽:計較,爭論。受到指責不服氣,反過來責問對方。
成語名稱:反唇相稽
成語讀音:fǎn chún xiāng jī
成語解釋:反唇:回嘴、頂嘴;稽:計較。受到指責不服氣,反過來責問對方。
成語出處:《漢書.賈誼傳》:“婦姑不相悅,則反唇而相稽。”《聊齋志異.段氏》:“又將年余,段中風不起,諸侄益肆,牛馬什物,競自取之。連詬斥之,輒反唇相稽。”茅盾《子夜》六:“吳芝生脫口回答。可是范博文竟不反唇相稽,只把身子一閃開,漲紅了臉的四小姐就被大家都看見了。”亦作“反唇相譏”。譏:譏刺。巴金《秋》一:“‘三妹,你怕什么?我又不會把你嫁給枚表弟。’覺民反唇相譏地說。”
成語造句:語侵婦,婦反唇相稽。(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呂無病》)
近 義 詞:反唇相譏
反 義 詞:啞口無言
成語用法:偏正式;作謂語、狀語;用于爭論場合
成語繁體:反脣相稽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結構:偏正式成語
成語正音:相,不能讀作“xiànɡ”。
成語形式:ABCD式的成語